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鏡片發白

鏡片發白是一個令好多攝影人頭痛的問題。因為鏡片發白不單會降低成像的反差、銳度等,而且在賣鏡頭時一定給買家一個好機會殺價 (一笑...) !!!!




本人在很多網上的討論區讀過或者與其他攝影人私底下都討論過鏡片發白的成因,最常聽到的就是 "玻璃變質"、"做玻璃時做得差,所以久而久之就發白" 等的原因。現在先不討論這些原因是否正確,我們先看一看那些發白鏡片的位置或方向。




一般發白鏡片的位置

如何大家手上有發白鏡片/鏡頭的話,請大家拿出來看看。本人看過很多發白鏡片,基本上都是這幾個位置;


1) 光圈葉的前後兩塊鏡片面,即是鏡頭前組的最後一塊玻璃面和鏡頭後組的最前一塊玻璃面。


2) 鏡頭後組的最後一塊玻璃,向著菲林的玻璃面。


3) 鏡頭前組第一塊玻璃,向外的玻璃面。如果玻璃面有 coating,此面是不會發白。如果發白,即表示此鏡片沒有 coating,或叫做 "白" 鏡。


4) 離膠鏡片內的玻璃面。



大家有沒有發覺,以上提及的位置都有共通點,就是會接觸到空氣。其實空氣中有很多對鏡片有害的成份,如果鏡頭使用後沒有好好地清理鏡片,久而久之,鏡片上就有機會沉積一層物質、或受到浸蝕,鏡片最後變成奶白色,而且只在鏡片面,不會在鏡片內發生。至於光圈葉前後的兩塊鏡片發白,多數由鏡筒內的潤滑油造成。潤滑油經過多年的使用,會揮發並黏附在這兩塊鏡片上。如發現這個問題時,可以使用 Acetone、 MEK 、或白電油等清理鏡片。


可能會有人質問這些資料的真確性。我想大家細心想一想,其實鏡片 (玻璃) 變白這個問題,每天在我們身邊都有發生。大家看一看家中的窗戶,向街那方向的玻璃面是否有一層奶白色的物質,但室內的就沒有呢? 閣下的浴缸,如果有玻璃門,浴缸內的玻璃面上是否有一粒粒白色的物質,但浴缸外的玻璃面就沒有呢?


大家亦可以參考世界上不同的玻璃學會的資料。這些學會大多數都不是專門針對鏡頭玻璃,但我們可以參考它們的專業知識。例如有一個叫做 American Cut Glass Association (ACGA),有一篇關於 Sick Glass 既文章 (此文章主要針對古董玻璃擺設),提及有三種情況會令玻璃變白。頭兩種情況與本人想法一致 (即沉積物或浸蝕)。第三種情況提及玻璃表面上有極多極細小的裂痕,令到玻璃看上去好像奶白色一樣。這種情況在鏡片中極之少見,本人只見過一次,所以不會在此討論。





解決方法 [非破壞性]

發白是由於鏡片上 "多" 了一層物質而形成,就可以使用一些非破壞性的方法去解決。



1) Acetone / MEK / 白電油等的溶液 - 對清理初期形成的油性污漬很有效。



2) 純花士令 (Vaseline) - 即是各位小時侯發燒,探肛時使用的花士令。把花士令塗上發白鏡片,等幾天後清理。如果那層物質是油性附合物,就有機會被花士令帶走。


3) Pond's (旁氏) 冷霜 - 無錯,就是各位家中使用的旁氏冷霜。此方法是本人在很久之前在網上讀到一位自稱是外國 Olympus 維修部退休技術員所提供。此人宣稱 Olympus 給維修員工的內部指引,如果鏡片上有白印,可以試用旁氏冷霜除印。使用時,落少量旁氏冷霜於表面,然後用手指不停在鏡片上打圓圈。本人親身試驗過,用在一片有少量發白 (大約只有 2mm 直徑) 的鏡片上,用手指輕輕轉動約五分鐘後,白印消失。


4) 浸假牙的藥水 - 如果發白是沉積物所至,而前三種方法都未能去除發白,就要使用浸假牙的藥水。使用方法就好似浸假牙一樣,完成後一定要用清水完全洗乾淨鏡片。浸假牙的藥水只會對一些炭合物、鈣化物有反應,不會對玻璃有影響。




解決方法 [破壞性]

如果上述所有非破壞性既方法都沒有效,即表示那些發白好可能是因為鏡片受到浸蝕所至。要解決就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打磨。至於打磨的方法和用品請留意日後的文章。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鏡片離膠 (Lens Separation) - 分辨離膠

加拿大樹膠
很多古典銅鏡因為年代久遠都有離膠現像。最常見的離膠例子是於鏡片外圍有黃色不通透層的現像。



上圖鏡片為 Dallmeyer 5D 前組,上方可見到有一片黃色不通透層。


此種離膠亦可以於鏡片中心或其他位置發生。主要由鏡片中間變黃、不通透來鑑定。如果此種離膠發生於鏡片外圍,對成像影響比較少,特別在收光圈後,成像基本上很難分辨出不同。

另一種離膠就好似小氣泡一樣,遍佈鏡片內。細心觀察有時候還可能有龜裂現像。



此鏡片為 Krauss Paris APO Quatryl 640mm F10.0 鏡頭後組



此種離膠對成像影響比較大,成像可能相對地會變軟,收光圈對成像未必有幫助。



合成膠水
由現代合成膠水粘合的鏡片,離膠時通常可以在鏡片內清楚見到一些 "彩虹"現像。這類現像亦可以在鏡片任何位置發生。



此鏡頭為 Carl Zeiss Pro-Tessar 35/4 (Contaflex),可清楚見到外圍有 "彩虹" 現像。


離膠對鏡頭成像的影響 - 使用有離膠的鏡頭,成像理論上會變軟。因為離膠部份,沒有膠水作媒體,變相多了一層空氣,光線射向第二塊鏡片時,會產生 flare,因而影響成像質素。


由離膠而產生的其他鏡片問題 - 鏡片離膠,即是兩塊本來由膠水粘合的鏡片,因各類原因分開了。分開後,本來不會對外界有接觸的鏡片 (特別是外圍),就開始和空氣接觸。空氣中充滿各種對鏡片不利的物質,例如酸性氣體、濕氣、各類型的揮發物等。久而久之,鏡片表面 (一般被膠合的鏡片表面都沒有 Coating 作保護) 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應不同的環境,有時會在鏡片上沉積一些炭合物、鈣化物等的東西,有時更會侵蝕於鏡片上。如果有上述問題發生,鏡片於離膠的位置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白的現象。解決方法,請參考鏡片發白。至於如何分開和重新粘合鏡片,請留意日後的文章。

鏡片離膠 (Lens Separation) - 介紹各類型膠水

不論現代或古典鏡頭,鏡片的組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兩片為粘合鏡片。這此粘合鏡片,可以根據鏡頭不同年代的生產年期,分別出不同種類的膠水。

1. 加拿大樹膠 (Canada balsam)
2. 合成膠水 (Synthetic resin adhesive)


加拿大樹膠
由美洲 Balsam fir (Abies balsamea) 產出,是一種粘度高、淡黃色的天然膠水。此種天然物於固化後的折射率 (Refractive index) 與一般的光學玻璃 (e.g. Crown glass) 大至相同 (n = 1.55)。 因此所有古典鏡頭 (例如銅鏡) 的粘合鏡片,都是使用加拿大樹膠。但加拿大樹膠亦有弱點,例如固化時間長、對溫度、濕度和化學品抵抗能力差。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被合成膠水取締。



合成膠水
1. Two components Polyester resin based adhesive
因應二次世界大戰的鏡頭生產量,加拿大樹膠已不能應付當時造鏡的需要。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合成聚酯膠水來取代加拿大樹膠。此種合成聚酯膠水使用前需加入催化劑,但可以於室溫下短時間內固化 (初步固化為 1 至 5 小時,可以增加催化劑含量來縮短時間)。固命為 "Two components" adhesive。

2. UV cured adhesive
大約 60 年代中期,發展出這種單一組成 (Single component) 的 UV 膠水。此種膠水使用前不需加入任何催化劑,使用方便。因為整個工作直至固化前可以於室內光 (例如光管) 下進行。固化時只需 UV 光直接照射,而且其初步固化時間可減少至 3 至 10 秒,所以適合大量和自動生產的工序。一般的光學級的 UV 膠水,都是全透明 (Water white) 和擁有 1.52 - 1.56 的折射率,和光學玻璃相似。而且UV 膠水擁有對外來環境十分強的抵抗能力 (包括溫度、濕度、化學品等)。但其優點於維修鏡片時亦是其弱點,就是當出錯時或鏡片有問題時太難修理。

下一部份將會講解如何分辨離膠鏡片。